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74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176篇
  392篇
综合类   36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贵州省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耕地资源,根据贵州省2001-2010年的统计资料,对全省耕地的总量和相对变化率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10年贵州省耕地面积减少27.05万hm2,省内各区域耕地面积变化有所差异,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土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92.
雅鲁藏布江曲水-乃东段沙化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曲水-乃东段地处"一江两河"核心区域,土地沙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通过收集多源数据,采用RS、GIS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沙化分布特点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沙地分布呈现北重南轻、西重东轻的格局,总面积621km2,占全区面积15%;沙化从轻度到极重度的面积大致呈现正态分布,极重度沙地面积95km2,占沙地总面积的15%;重度沙地153km2,占25%;中度沙地314km2,占51%;轻度沙地58km2,占9%;近东西向断层破碎带成为沙地发育和发展主体;海拔≤4200m的沙地占沙地总面积98%,坡度≤15°的沙地占沙地总面积85%,平地及全阳坡沙地占沙地总面积的77%;极重度沙地的沟壑密度平均值达659m/km2;近年来,雅鲁藏布江北岸及拉萨河东岸沙化大致维持扩散态势,与之隔河而望的区域因工程防治,沙化面积收缩。  相似文献   
993.
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是短时间内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的地区,其变化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大庆为研究区域,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大庆市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态势,其他地类减少;2)土地利用向无序发展,土地利用多样性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整体处于调整期;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驱动、粮食生产及气温因素;4)随经济社会和石油产业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中总人口、GDP、采油井等是主导;粮食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与粮食生产密切的粮食产量、年均降水量及年蒸发量;同时研究区气温呈升高态势,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加之采油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加剧土地"三化"、湿地萎缩等。  相似文献   
994.
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媛  黄翀  郑巍 《干旱区研究》2012,29(4):735-741
基于玛曲县1975-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静态比较与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两方面,定量分析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随着玛曲县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的加快,林地、水域面积净减少,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5-1995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了0.076 5,而1995-2005年综合指数减少了0.709 2, 说明1975-1995年玛曲县土地利用程度处在区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期,1995-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衰退期。根据土地利用熵值多年变化特征,利用GM(1,1)模型预测,2006-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调整期。  相似文献   
995.
西宁市30多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Landsat 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形图、人口、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作为辅助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城市扩展强度指数等方法,研究西宁市1977-2007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展过程,以及两者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77-2007年,耕地和林地是西宁市面积变化最大的2种土...  相似文献   
996.
基于信息熵的兰州市各县区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并引进空间扩展强度,揭示了兰州市各县区建设用地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兰州市建设用地变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兰州市建设用地信息熵持续上升,均衡度也呈上升趋势.2000~2008年,兰州市建设用地的内部职能类型较丰富,各职能类型土地面积相差不大,总体均衡度相对较高,但各县区建设用地信息熵差异较大.影响兰州市建设用地变动的主要因子有:人口、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97.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内部生境面积指数(IA)、斑块平均面积指数(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1、FS2)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35年来,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以及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48.95hm2,斑块密度的上升0.006个/hm2;导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发生和发展的驱动力包含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因子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而且气温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降水。但在1975-2010年间的这一较小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子,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以及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引发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998.
近50 年别拉洪河流域湿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支持下,研究近50年别拉洪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近50年研究区湿地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湿地的丧失,从流域下游开始并不断延伸至中、上游地区,景观破碎化严重.以1955-1976年丧失最为显著,大面积湿地逐渐丧失,斑块数量增多,景观格局呈破碎化现象,随即景观离散程度和空间异质性有所上升;1976年之后湿地面积下降的速度明显减缓,湿地面积向面积较小、破碎化和离散程度较大的景观格局转化,从以湿地为基地景观转变为以非湿地景观为主导景观,湿地损失严重;2005年湿地丧失率达到最大值,除在三江自然保护区内有大片湿地分布外,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湿地面积丧失是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各驱动力因素对湿地面积损失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耕地面积、人口、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因此近50年别拉洪河流域湿地变化的主导因子是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999.
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 年、2000 年、2010 年3期TM遥感影像,运用GIS 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景观和斑块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从1990-2010年各类湿地型景观斑块数持续增加,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这主要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湿地空间分布上的破碎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总之,湿地斑块破碎化严重、空间异质性增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00.
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在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影响下,渭南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并呈增加趋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均有很大影响。其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防范和防洪减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